《第六章》

第三節 信解八不中道,印心實相般若

導言:《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》說:「欲長菩提苗,光明照世間,應當靜觀察,諸法真實相:不生亦不滅,不常復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。如是一心中,方便勤莊嚴,菩薩所應作,應當次第學。是名第一道,亦名摩訶衍,一切戲論惡,悉從是處滅,諸佛薩婆若,悉由是處出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八不中道是大乘第一妙道,能滅凡夫、外道、二乘之不實戲論,入平等一心,而至佛一切種智之薩婆若大智慧海。故《中論》亦讚說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,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
  《中觀論疏》也讚說:「八不者,蓋是正觀之旨歸,方等之心骨,定佛法之偏正,示得失之根源。迷之即八萬法藏,冥若夜遊;悟之即十二部經,如對白日。」
  由上可知,若信解八不中道妙義,則得諸佛無上慧眼,了知三 藏十二部經之旨歸義趣,掌握佛法修學中心要目。若迷此八不中道,則或為凡夫之著有,或二乘之執空,皆成邊見,不知中道第一義諦,如盲者不見真實義,故不得解脫道。


壹、不生亦不滅:

此不生不滅是八不中道之核心要義,若了達此義,則亦通達其餘中道之要旨。


一、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》開示:

  此經中佛開示華德藏菩薩,如何成就如幻三昧,而悟入不生不滅之無生法忍:「一切法從緣而起,虛假而有,一切諸法因緣而生,若無因緣,無有生法。雖一切法從因緣生,而無所生,如是通達無生法者,得入菩薩真實之道,亦名得入大慈悲心,憐愍度脫一切眾生。善能深解如是義已,則知一切諸法如幻,但以憶想語言造化耳。然此憶想語言造化諸法,究竟是空。善能通達諸法空已,是名逮得如幻三昧。得三昧已,以善方便能化其身,隨眾生形類所成善根,而為說法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  以上佛開示,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,如人是前世業力為因,今世父母為緣,如是因緣和合而生。當知緣生性空,無有自性,故生是暫時因緣幻化而有,眼雖見有種種相貌,實際上皆是虛幻相,非真實有。雖有諸相現前,但皆隨緣生,隨緣滅,如水中月,水淨澄清因緣,即現空中月,若水染污不淨,則不現空中月,故因緣所生法,生是虛幻生,非真實有生,本是無生。
  如是通達諸法如幻,究竟是空,本是無生,開智慧眼,而得如幻三昧,見一切因緣所生法,如夢如幻,無有一法可得,如是破除對一切因緣法之實有執取。但眾生迷惑無知,以為實有諸法生,故住相分別,起貪瞋癡,造有漏生死業。菩薩得如幻三昧,深悟無生,知眾生迷惑顛倒,枉受虛幻生死諸苦,故興起大悲,隨眾生善根,以三十二應化身,化現其形類,說法破其迷執,悟入無生,而度脫出離生死海。


二、《雲棲法彙》蓮池大師開示:

  「心本不生,緣合而生;心本不死,緣散而死。似有生死,原無去來。於斯會得,生順死安,常寂常照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眾生真心本不生不滅,湛然不動,然眾生不知,隨緣造有漏業,輪迴六道,假名說有生;當業力緣盡而散,四大分離,假名說有死。故生死是因緣法,虛幻不實,真心則常寂不動不起,不來不去。若能信解此理,常起觀照本性無生,了知世間皆虛幻不實,不貪不瞋,生時一切安祥寂靜,死時正念心歡喜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,隨順無生。


三、《彌勒菩薩所問經論》開示:

  此論引用大海慧菩薩偈頌:「諸法因緣上,彼法無實體;法若無實體,彼法實不生。」這是說,諸法皆眾因緣和合而生,故諸法沒有自性實體,若有自性實體,就不必靠眾因緣和合而生。既然無有自性實體,緣會則生,緣散則滅,生滅無常,故諸法皆是虛幻之生,非真實有生,本自無生,無生即無滅,故法性常不生不滅。


四、《萬善同歸集》開示:

  永明大師說:「無生之生,幻相宛爾;生之無生,真性湛然。」這是說,諸法本自無生,生是隨緣生,故有種種幻相現於眼前。既然是因緣幻生,體性是空,非真實有生,其真如法性本自寂滅無生,湛然不動。如是生與無生圓融無礙,雖生而知是幻相,不貪不瞋,常起智照,安住真性寂然不動;雖無生而不斷滅,隨眾生善根因緣,權巧化現而生,說法度化,此是菩薩無生法忍之妙用。


五、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開示:

  「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不見色生,不見色滅,何以故?色、色性空故。受想行識亦不見生,亦不見滅,何以故?識、識性空故。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生,亦不見滅,何以故?一切種智性空故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世間法之色受想行識,皆隨貪瞋癡雜染因緣和合而生,故有五蘊諸法之生起。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,故無自性,體性是空,空則不可得,豈有真實之生?生即不生,本是無生。而出世間之一切法,如一切種智,是隨戒定慧清淨因緣而生,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,故無自性,體性是空,空則不可得,豈有真實之生?只是為破除眾生迷執因緣,故佛說種種出世間法以破之,若病除藥亦捨,故出世間法,生即不生,本自無生。故世間法與出世間法,果報雖不同,體性皆空,故無有生,無有滅,一切法空,唯是一心平等法界,清淨湛然常住。


貳、不常亦不斷:

常是常見,則不知無常;斷是斷見,斷滅無有,則不知本性常住不斷。以上皆非正見,故應破除。


一、《罪業報應經》開示:

  此經警示人身無常,不應貪著此身,而應求解脫:「水流不常滿,火盛不久熱,日出須臾沒,月滿已復缺。尊榮豪貴者,亦復過於是,人身既易失,不須生貪著。」善導大師也說:「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總是到來。」人命無常,有如呼吸之間的短促,出息雖存,入息難保,一息不來,便永別人世,一切富貴安樂全被無常所破壞,故智者不應貪著短暫一生,精進辦道,方能得諸道果。


二、《大智度論》卷三開示:

  摩訶迦葉讚說無常:「一切有為法,因緣生故無常;本無今有,已有還無故無常。因緣生故無常,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。無我故,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,若著我我所,得無量憂愁苦惱。一切世界中,心應厭求離欲。如是種種說世界中苦,開導其心,令入涅槃。」
  以上「本無今有」是說因緣生,「已有還無」是說因緣滅,世間一切法皆如是隨因緣生滅無常,無常故苦,由無常之苦,故知無有主宰性的我,故不應執取虛妄之我及我所,如是我法二空,而入大安樂自在之涅槃。


三、《成唯識論》卷三開示:

  此論說明生命根本識之阿賴耶識,既不斷滅,亦非常住:「阿賴耶識為斷為常?非斷非常,以恆轉故。恆謂此識,無始時來,一類相續,常無間斷。轉謂此識,無始時來,念念生滅,前後變異。恆言遮斷,轉表非常,猶如瀑(暴)流,因果法爾。」
以上論文說明第八識阿賴耶識,有二大特質:

(一)恆表非斷:恆是說此第八識自無始劫已來,常是一類無記性,故隨宿世業力牽引,若隨善業牽引,則生人天善趣;若隨惡業牽引,則墮三惡道。因第八識持種不失,生生世世所造業力種子,皆貯藏在第八識心田中,當業力成熟,變現果報時,業力強者先牽,而得人天善報或三惡道。故生命恆常相續不斷,並不會斷滅。

(二)轉表非常:轉是說此第八識,自無始劫來,刹那生滅,前後遷變,往來六道,變形易身,無有一定。故第八識不是常住,常受善惡業力熏習,而於不同六道中受生。若第八識為常住法,不受熏習,則無凡夫生死與聖者涅槃果報之差別,這為大過失。
  總之,生命果報之第八識,非斷非常,以恆轉故。恆故能持種子,變現果報,此是遮斷滅見。轉表非常,故能受熏,而於不同六道中受生。故生命識第八識恆轉如瀑流水,前水引後水,後水續前水,前後相續,不斷不常,因果法則,本來如是。


四、《大般涅槃經》開示:

  「眾生起見凡有二種:一者常見,二者斷見,如是二見不名中道,無常無斷乃名中道。」
  由上可知,眾生應破除常見與斷見之知見執著,不住二邊,歸於中道。故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卷六說,菩薩住七地中,不著二十法,其中不著斷見與常見二法:「菩薩不著斷見,諸法畢竟不生故。菩薩不著常見,若法不生是不作常。」這是說,諸法畢竟空,畢竟不生,豈有斷常二見生起?如是破除斷常二見之執取。
  結語:破除常見與斷見有何功德力?若破常見,了知世間無常,無常故苦,由苦則知無主宰性的我,如是破除凡夫執著身心之我,無我才無老病死苦,故無我才是真我大我,才得大自在力,於十方世界自在遨遊,普現無量身度化眾生。若破斷見,則深信三世因果,善因必有善報,惡因必受苦果,故應斷一切煩惱惡法,廣修一切善法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果。


參、不一亦不異:


一、不一:

  此一心不變隨緣,而有十法界凡聖不同作用果報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三世諸佛徹悟「萬法唯心造」,了知六凡與四聖等十法界,皆是自心隨染淨因緣造作,而現出十法界雜染痛苦或清淨安樂不同果報。故心能造天堂,心能造地獄;心能作佛,心能作眾生;心能造淨土,心能造穢土。由於此一心造作出種種不同果報,故說不一。


二、不異:

  此一心隨緣不變,雖造十法界不同作用果報,然此心之體性仍是一,仍是不變之真如佛性,故說不異。古德說:「升沉三界而不壞,往返六道而常存。」又說:「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。」故凡夫與三惡道眾生,於生死輪迴中,雖受種種苦,佛性仍未減少。《法華經》說:「佛子行道已,來世得作佛。」凡夫眾生依佛法而修道,乃至證道,亦能成佛,故說不異。
  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八,總說一心之不一與不異:「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雖知諸法一相,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。雖知諸法種種相,亦能知一切法一相。菩薩如是智慧,名為般若波羅蜜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菩薩行般若,入我法二空無分別智,了知諸法全是緣起性空,性空則無差別諸相,而是一相無相,故不著一切相,則無生死煩惱及一切憂苦。菩薩又以差別方便權智,了知諸法體性雖無相性空,然心性隨緣則變現出十法界,有不同作用的差別果報相。眾生根性不同,故菩薩隨眾生機宜,應病授藥,而攝受教化。菩薩如是空有圓融,自在無礙,不一亦不異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
結語:由上可知,不可執定一或定異,若執定一,則不知心性不變隨緣,而有十法界凡聖不同因果,則不知應精勤斷惡修善。若執定異,則不知諸法自性空,一相無相,而取著諸相,造有漏業,墮生死苦海。故了達一心體用之不一亦不異,則能精勤修諸妙法,而證不生不滅之無相性空。又由此性空隨眾生因緣,以方便力,巧設諸法,破其迷執,度化眾生得三乘果。


肆、不來亦不去:


一、《大般涅槃經》開示:

  「其生之時,無所從來;及其滅時,亦無所至。」這是說,因緣和合時,虛妄有生,這不是真實有生,只是暫時因緣和合時之幻化相,故生本無生,既然無生,故說「無所從來」。當因緣別離時,虛妄有滅,這不是真實滅,因本無有生,豈有滅?滅本不滅,既然不滅,去而無去,故「亦無所至」。


二、《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開示:

  「無盡藏菩薩摩訶薩言:若言來者,是緣起義;若言去者,是緣滅義。然我國土,無有去來生滅之相。若無去來,即是聖者所行之處。若有去來,即是世間生滅之相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若言有來,這是因緣和合,所幻現的虛妄來相,是緣起而來。若言有去,這是因緣別離,所幻現的虛妄去相,是緣滅而去。以上是依世俗諦而說。
  若依真諦來說,一切法之常住法性,本來無生,亦無有滅,故不來不去。《首楞嚴三昧經》即說:「菩薩悉知一切諸法常住法性,不來不去。」此不來不去即是聖者所行處,亦即聖者悟入寂滅不生不滅之涅槃處。若言有來有去,這是世間凡夫之生滅相。


三、《大智度論》卷九十開示:

  「性空無實住處,無所從來,去無所至,是名常住法相。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,亦名諸法實相。」這是說,若認為一切法實有住處,這是我法二執,若認為某法在於某處,或認為住於某國某城巿,這是凡夫實有住處之我法二執。若是性空,無形無相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豈有實住處?此性空無住處之不來不去,當起妙用時,則能自在遨遊十方法界,一身普現無量身,遍攝十方眾生,這才是見諸法常住實性。若言有來有去,這皆是有限礙之生滅相,不名實相。


四、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三十開示:

  「善男子,佛說諸法如幻如夢,若有眾生如實知,是人不分別諸法,若來若去,若生若滅。若不分別諸法,若來若去,若生若滅,則能知佛所說,諸法實相。是人行般若波羅蜜,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名為真佛弟子。」這是說,諸法既然如幻如夢,無有真實,全是因緣和合幻化而生,因緣別離則滅,並無有真實生滅,既然無生滅,亦無有來去相。故不分別諸法有來有去,有生有滅,能如是了知,入無生法忍,常住一相,安住不生不滅之寂滅真境,是為接近無上正覺,究竟成佛。

以上八不中道,已解釋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