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五章》

第四節《大寶積經》文殊發願成就勝妙淨土

導言:唐朝實叉難陀所譯《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》之同本異譯,有唐朝不空大師所譯《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》,及西晉竺法護所譯《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》。依《大寶積經》譯本記載,過去久遠恒河沙阿僧祇劫,有佛名雷音如來,彼時有王名為普覆,發大菩提心,願成就廣大清淨佛土以普度眾生,佛授記當來為普見(亦即普現)如來,此普覆王即是以後之文殊師利。


壹、文殊師利發起大菩提心因緣:

這分為三段:

  第一段,經文說:「佛言: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,有佛名雷音如來,出現於世,在於東方,彼時有王名曰普覆,七寶具足王四天下,正法理化為法輪王,而於八千歲中,以衣服飲食宮殿僮僕給侍,一一殊妙,恭敬供養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,雖經多歲初無疲倦,過是已後,其王獨在靜處思惟,我今已集廣大善根,而猶未定所迴向處,為求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耶?為求聲聞辟支佛耶?作是念已,空中諸天告言:大王勿起如是狹劣之心,何以故?王之所集福德甚多,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爾時彼王,與諸大眾八十億那由他百千眾生,往詣雷音佛所,曲躬恭敬,合掌向佛,而說頌曰:我今問最勝,願當為我說,云何得成就,最上人中尊。我今請世尊,於法自在者,願說菩提心,發起之方便。」

  第二段,經文說:「爾時雷音如來,為普覆王,而說頌曰:一切因緣法,隨根欲所行(《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》翻譯為:『諸法屬因緣,樂欲為根本。』意謂一切法皆是因緣法所生,其中又以心之意樂發願,為最重要之根本)。如其所有願,得如是果報。我亦於往昔,發起菩提心,為諸眾生故,願當作利益。如我所作願,如昔所發心,得不退菩提,意願速圓滿。大王應堅固,修習於諸行,汝當得廣大,無上佛菩提。時普覆王,聞佛所說,歡喜踴躍,於眾會前,大師子吼,而說頌曰:今對一切眾,發大菩提心,為一一眾生,誓盡未來際,受無量生死,而作大饒益,備修菩薩行,救諸眾生苦。從今若違誓,起於貪欲心,及慳嫉怨恨,則誑十方佛。又我從今日,乃至成菩提,常當學諸佛,修行於梵行,隨順淨戒律,遠離諸過咎。又我於菩提,亦不願速證,當盡未來際,廣利諸群生。嚴淨諸佛剎,無量不思議,當令我名號,普聞十方界。」

  以上是文殊於因地發大菩提心之要文,值得後世佛弟子亦如是效學發願,此即以文殊之大願為己願,當來亦如文殊得大菩提果。

  第三段,經文說:「佛告大眾:爾時普覆王者,豈異人乎,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。彼於往昔過七十萬阿僧祇恒河沙劫,初發菩提之心,次過六十四恒河沙劫得無生法忍,能具足菩薩十地如來十力,佛地諸法悉皆圓滿。」


貳、文殊師利發起莊嚴淨土之微妙大願:

在說明依正莊嚴前,先解釋莊嚴的二層涵義:

一者外相嚴麗:
  淨土依報器界皆七寶所成,香氣普薰,寶光妙色,嚴飾富麗,令見者賞心悅目,歡欣喜悅,故說是莊嚴。

二者內具教化德能:
  淨土一切境界,皆是佛的無為智慧法身,為度化眾生所施設之方便,故皆具教化德能。如寶樹羅網,皆演法音;天樂寶鈴,出和雅音,宣說妙法;流水德風,盡詮真教;菩提樹妙香,使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,速疾了悟實相,故說是莊嚴。

  以下分別說明文殊莊嚴淨土之大願:


一、總願:

這有二願:

(一)化導無量諸佛已證菩提,自己方證菩提願:
  經文說:「時文殊師利受如來教,合掌白佛言:我今承佛神力當為宣說,諸有欲求大菩提者,皆應諦聽,若聞此願當如實學,令得圓滿:我從往昔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,起如是願,我以無礙天眼,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,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,教授教誡,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,乃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於菩提終不應證,而我要當滿此所願,然後乃證無上菩提。」
  文殊以無礙天眼所見諸佛其數是多少?經文說:「時彼眾中諸菩薩咸作是念,文殊師利無礙天眼見幾如來?是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,即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:譬如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此諸微塵,可以算計知其數不?答言:不也,世尊。佛言:文殊師利無礙天眼,見於東方無量諸佛復過是數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文殊如是大願,以無我之廣大利他心,盡於未來無量劫廣度眾生成佛,自己方證菩提。文殊如是以無礙天眼所見無量國土之諸佛,皆是文殊所化度,其功德可謂不可思議,故諸經常讚文殊是諸佛之母,菩薩之師。

(二)總攝無量諸佛剎功德莊嚴為一廣大淨土願:
  「文殊師利白佛言:我有是願,以恒河沙等諸佛世界,為一佛剎,無量妙寶間錯莊嚴,若不爾者,我終不證無上菩提。」又說:「我復有願,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,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,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,唯除二乘及五濁等。」
  這願說明,文殊願心廣大,願總集無量佛土莊嚴,為一廣大淨土,故其國土勝妙莊嚴不可思議,所度眾生亦無量無邊。這純為廣大利益眾生之心,非凡夫之勝負心。


二、正報莊嚴願:

這共有九願:

(一)國中純菩薩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令我刹中無女人名,純菩薩眾,離煩惱垢,具淨梵行,初生之時,袈裟隨體結跏趺坐,忽然而現,如是菩薩遍滿其剎,無有聲聞辟支佛名,唯除如來之所變化,往詣十方,為諸眾生說三乘法。」

(二)菩薩以法喜為食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如阿彌陀佛剎以法喜為食,而我刹中菩薩初生起食念時,即便百味盈滿於鉢在右手中。尋作是念,若未供養十方諸佛,及施貧窮苦惱眾生,餓鬼等類令其飽足,而我決定不應自食。作此念時,得五神通乘空無礙,往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,以食供養諸佛如來及聲聞眾,又於貧苦諸眾生類亦皆周給,復為說法令離渴愛,於一念頃還至本處。」
以法喜為食,表示文殊淨土常聞法音,與妙法相應,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,常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,故般若智德,日日增上,速證無生,圓悟聖道。又菩薩常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諸佛及貧窮苦惱眾生,並為之說法,此是修福德。如是智德與福德,同時俱修,故速成就無上菩提。

(三)菩薩衣寶自然具足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於我剎中諸菩薩等,初生之時所須衣服,於其手中,隨意皆出種種衣寶,鮮潔稱體,應沙門服,便作是念,若未供養十方諸佛,不應自用,於一念中,往詣十方無量佛剎,以此衣寶獻諸佛已,還至本處方自受用。」

(四)菩薩財寶資具先供佛再自受用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我佛剎中諸菩薩,所得財寶及諸資具,要先分施諸佛聲聞,遍供養已然後受用。」

(五)國無不善法及苦惱願:
  「又我剎中,遠離八難及不善法,既無過咎亦無禁戒,無有苦惱諸不悅意。」
  文殊國土是淨土,故無雜染不善法及苦惱,當然也不須禁戒。又無以下八難:三惡道為三難,障於見佛聞法。四、長壽天難:即色界四禪之無想天,外道修行者,常生於此,以其心想不行,障於見佛聞法。五、北鬱單越難:此處眾生,人壽千歲,著樂故,不受教化。六、盲聾瘖瘂難。七、世智辯聰難:世間邪智聰利者,耽習外道經書,不信出世善法。八、生在佛前佛後難。

(六)菩薩自身光明願:
  「又彼剎中,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見,彼諸菩薩皆以自身光明,照於千億那由他剎。」此淨土中菩薩,皆悟本覺,故身常出智光,遠照他方國土。

(七)菩薩至他方國土證菩提願:
  「若諸菩薩隨其所樂,欲證菩提即往餘刹,於兜率天壽盡,降生而證菩提,此佛剎中無有涅槃。」此淨土無有生死,亦無涅槃,菩薩功德若圓滿,欲證菩提,則至他方世界成佛。

(八)應念見佛即破疑網願:
  「又諸菩薩,若欲見佛,隨所詣處,經行坐立,應念即覩普見如來,坐菩提樹,若諸菩薩於法有疑,但見彼佛不待解釋,疑網皆斷,解了法義。」
  此淨土菩薩應念即見普見如來,不待解釋即破心中疑網,如是殊勝方便甚為稀有,此是文殊淨土大自在境界,菩薩蒙此大願攝受,廣開慧眼,速成佛道。

(九)佛壽命及菩薩眾數目皆無量:
  「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:此文殊師利,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彼佛壽命及菩薩眾其數幾何?佛告師子勇猛言:汝見聞阿彌陀如來聲聞菩薩諸眾會耶?唯然聞見。佛言:其數幾何?答言:非算數思議之所能及。佛言:如摩竭國量一斛油麻,舉取一粒,喻阿彌陀佛國聲聞菩薩,餘不舉者,喻文殊師利得菩提時菩薩眾會,復過是數。善男子,如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,比普見如來壽數劫數,百分千分百千億分及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,應知彼普見如來壽命,無有算數亦無限量。」
  又文殊師利行菩薩道時間多久呢?經說:「佛言:如有一人以三千大千世界,碎為微塵,第二第三人亦碎三千大千世界以為塵,如彼十人經十方界盡為微塵,文殊師利當於爾所微塵數劫,行菩薩道,何以故?文殊師利大願不可思議,得菩提已,壽量亦不可思議,菩薩眾會亦不可思議。」
  以上說明,文殊師利行菩薩道時間,佛比喻如十人經十方三千大千世界,皆碎世界為微塵,如此不可思議微塵數劫行菩薩道,所度化眾生無量,當文殊成佛,這些所度化眾生亦往生文殊淨土,故菩薩眾數目無量無邊,難可思議,普見如來壽量亦無限量。


三、依報莊嚴願:

這有五願:

(一)菩提樹高廣莊嚴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令我剎中有菩提樹,其量正等十大千界,彼樹光明遍此佛剎。」此菩提樹高至十大千界,如是高樹法幢,又放光明,遍照國土,表示普見如來妙法殊勝。

(二)佛不起菩提樹座而遍於十方說法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我坐菩提樹已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,於其中間不起此座,但以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土,為諸眾生而演說法。」
  普見如來不起菩提樹座,此表常在定中,這是大智大定,故能如如不動。而又分身至無量國土,隨眾生根機說法,這是大悲。故此願悲智雙運,自在廣度眾生。

(三)無量妙寶妙香莊嚴願:
  「我復有願,我佛剎中,積集無量妙寶所成,復以無量摩尼妙寶,間錯莊嚴。其摩尼寶於十方界,所未曾有甚為難得,如是寶名俱胝,歲中說不能盡。隨諸菩薩樂見彼剎金為體者,即見為金,樂見銀體即見為銀,然於見金未曾損減,各隨所見皆不相礙。如是栴檀香體,阿伽羅香,乃至赤栴檀等,各隨樂見亦復如是。」
  無量妙寶莊嚴是福德力所成就,妙香是佛之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香,以戒定為根基而成就我法二空之根本實智慧,解脫是了脫分段與變異二種生死,解脫知見是三十七聖道品等,利益眾生之方便權智正見。此妙寶與妙香皆隨心意自在而見,並不相礙,這亦是文殊淨土之大自在境界。

(四)無晝夜寒暑老病死願:
  「又彼剎中,以花開為晝,花合為夜,隨諸菩薩所樂時節,即皆應之,然無寒暑及老病死。」這說明,時節隨心意而自在應現,亦無寒暑老病死之變遷,此為淨土之常德,是文殊證性空而顯現之妙境。

(五)常出妙波羅蜜法音願:
  「百千種樂,於虛空中,雖不現相,而聞其音,此樂不出順貪愛聲,但出諸波羅蜜佛法僧聲,及菩薩藏法門之聲,隨諸菩薩所解妙音,皆悉得聞。」空中常現六波羅蜜音及菩薩法門音,這表示文殊淨土三寶正法音堅固而恆常流轉。


參、見普見如來並憶念其名號功德:

  「佛言: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,以何義故而名普見?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,普皆令見。若諸眾生見彼佛者,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普見如來雖未成佛,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,亦皆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者。」
  又《千臂千鉢大教王經》亦說:「爾時如來告師子勇猛菩薩言:吾今與此大眾說曼殊室利(文殊師利),當來經無量劫導引群生,後乃成佛之時號名普見如來,及一切有情眾生當來成佛,亦同彼佛號,何以故?普見如來自有願力,普使十方微塵數有情眾生,憶念我名之者,則得一切普使得見,既得見已,不假功力,罪垢自然消滅,則得普當成佛,號名普見如來。」
  由以上二部經可知,十方無量佛土中眾生若見普見如來,並憶念其名號,當來必成就無上正覺,以此等眾生皆已發菩提心,故受普見如來本願加持,罪垢消除,究竟得成佛道。即使釋迦世尊時代及未來世眾生,普見如來雖尚未成佛,若聞普見如來名號及功德,亦發菩提心,不求二乘果,亦遠離凡夫自我狹劣心者,同等受普見如來護念,亦能成就無上正覺。


肆、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名號功德:

  經文:「爾時會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,同聲說言:若有得聞此文殊師利授記法門,及聞文殊師利名者,是則名為面見諸佛。是時佛告諸菩薩言:如是如是,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,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,福多於彼,何況稱於普見佛名,何以故?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,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。」
  《千臂千鉢大教王經》也讚說:「曼殊室利一切諸佛如來金剛本母,所以從曼殊菩薩金剛般若身心,生一切諸佛菩薩,是故世尊說一切菩薩,修行曼殊室利行願功德,福力甚多。」又說:「菩薩若修學曼殊室利行願祕密教者,則是修持如來金剛無漏之心,無限無量,是故則得速超佛地諸佛法身。」
  以上經文說明,文殊師利是一切諸佛之金剛本母,亦即無量諸佛及菩薩,受文殊師利般若金剛智啓發,速疾成就無漏金剛佛道,故佛勸眾生稱念文殊師利名號,及修學文殊師利行願功德,則速超聖地,得諸佛法身。


伍、總讚文殊淨土殊勝並勸修文殊法門:

  經文說:「文殊師利白佛言: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,過恒沙劫亦不能盡。如我所願,唯佛能知。佛言:如是文殊師利,如來知見,於三世中無有限礙。爾時眾中有諸菩薩,作如是念: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,與阿彌陀佛剎,為等不耶?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,即告師子勇猛言: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,以一分毛於大海取一滴水,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,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,復過於此,何以故?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。」
  以上經文讚歎文殊師利當來佛剎功德莊嚴,若經恒沙劫亦說不能盡,並超越阿彌陀佛剎莊嚴。當知,諸佛法身功德平等無二,《華嚴經》說:「一切諸佛身,唯是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。」十方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,故諸佛之一切種智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五分法身等功德,皆同等不二,平等一心,無有差異。但諸佛在因地所發別願不同,故成就佛剎莊嚴,則有所不同。
  《大悲蓮華經》寶藏如來授記說,阿彌陀佛於因地修學,「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,是時世界轉名安樂,汝於是時當得作佛,佛號無量壽如來。」而寶藏如來授記文殊師利成佛說:「於未來世,過二恆河沙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入第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於此南方有佛世界,汝於此中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號普現(見)如來。」
  由上經文可知,文殊師利於因地修學時間久遠,比阿彌陀佛之修學多一恆河沙阿僧祇劫,這是文殊師利之本願,前面經文亦說文殊師利「亦復不願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而願所化導無量眾生,比文殊師利先於十方世界成佛。由於文殊師利於因地修學時間較諸佛更長久,故所成就淨土莊嚴就比諸佛淨土,更加殊勝。然由於文殊淨土尚未成就,而且文殊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修菩薩道,如《文殊師利發願經》說:「願我命終時,除滅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國。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」故本師釋迦牟尼佛,於淨土三經,及諸大乘經典,皆勸娑婆世界眾生,求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。於極樂淨土修學福慧善根,入不退轉大菩薩位,無量劫後,當文殊已成佛,淨土已成就,再往生文殊淨土,覲見普見如來親蒙授記,這才是殊勝莊嚴之成佛大道。
  最後本經讚說:「師子勇猛白佛言:若有得聞如此法門,受持讀誦思惟,及發如此功德莊嚴佛剎之心,得幾所福。佛言:如來以無礙佛眼,所見諸佛及彼剎土,若有菩薩以妙七寶滿彼諸剎,奉施供養一一如來,各盡未來際,令此菩薩安住淨戒,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。若有菩薩於此莊嚴功德佛剎法門,受持讀誦復能發心,隨文殊師利所學,行於七步,此二功德比前七寶布施功德,百分不及一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  若有菩薩隨文殊師利發大菩提心,於此莊嚴佛剎功德法門,受持讀誦並發心修學,雖行於七步短暫時間,其功德已勝於以妙寶供養無量諸佛,何況長時累劫修學,其功德更不可思議。
  古德頌言:「當願眾生遇此教,文殊常為善知識,速證般若善巧智,疾成無上兩足尊。」若有見聞此文殊師利莊嚴佛剎法門,亦發大菩提心,以文殊大心為己心,文殊大智為己智,文殊大願為己願,文殊大行為己行,迴向無量眾生圓滿無上菩提,則當來亦如文殊成就不可思議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