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修心地法門功德之殊勝:
佛在說此心地法門之前,大加讚歎此法門之殊勝,使大眾對此法門生起增上信心:「是薄伽梵(即如來)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言:大善男子,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祕密心地法門,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,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,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,此法能引詣菩提樹,後身菩薩真實導師;此法能雨世出世財,如摩尼寶滿眾生願;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源;此法能消一切眾生諸惡業果;此法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;此法能息一切眾生苦海波浪;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;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為大智炬;此法即是最勝法幢;此法即是擊大法鼓,此法即是吹大法螺;此法即是大師子吼。」
由上可知,此心地法門能生世間出世間之無量功德,能破除眾生一切惡業果,能息滅眾生之生死苦海,是饒益眾生之無盡妙寶,是凡夫頓入如來地之妙法,是趨向大菩提之真實道路。《華嚴經》梵行品也說:「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若能了知一切法全是自心隨緣所現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則於一切法不起虛妄分別,不見外境差別境界相,所見全是一心,如是了達一切法皆是心法,自心即是大開圓解,從心地無盡寶藏中流出無邊妙法,故說成就智慧之身,不由他悟,故一切三寶弟子皆應勤修此法門。
貳、心地法門涵義:
佛說:「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,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,不能觀者,究竟沈淪。眾生之心猶如大地,五穀五果從大地生,如是心法,生世出世善惡、五趣、有學、無學、獨覺、菩薩及於如來;以是因緣,三界唯心,心名為地。一切凡夫親近善友,聞心地法門,如理觀察,如說修行,自作教他,讚勵慶慰,如是之人,能斷二障(煩惱障、所知障),速圓眾行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以上說明,大地是一切眾生依止處,大地能生一切萬物,正如眾生心能生世間善惡法,出世間聖人法,故佛以大地譬喻眾生心地,說「三界唯心,心名為地。」既然心生世間出世間一切法,心是萬法之本源,若心清淨正念,則超三界;若心雜染顛倒,則墮輪迴,故說「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,不能觀者,究竟沈淪。」故觀心法門,是佛法修學之根本法門。
文殊菩薩聽聞佛說心地涵義,又啓問說:「如佛所說,唯將心法為三界主,心法本元不染塵穢,云何心法染貪瞋癡?於三世法,誰說為心?過去心已滅,未來心未至,現在心不住。諸法之內,性不可得;諸法之外,相不可得,諸法中間,都不可得。心法本來無有形相,心法本來無有住處。一切如來尚不見心,何況餘人得見心法。一切諸法從妄想生,以何因緣,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?」
以上文殊菩薩問意,心法體性,性空無有形相,不可得見;心法無住處,不在內外中間諸處,故心法性相皆不可得,既然心法性相不可得,佛為何對大眾說「三界唯心」呢?文殊之問意,乃問心法有何作用相貌,故說「三界唯心」?佛以下乃回答妄心與真心之作用,由此詳細說明「三界唯心」,令眾生了知心之種種功能作用。
參、妄心之作用相貌:
經文:「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:善男子,如汝所問,心、心所法,本性空寂,我說眾喻,以明其義。」
以上心法是指八識心王,包括前五識,第六意識,第七末那識,第八阿賴耶識,心王是業力的主宰者,能統攝一切法。心所法乃繫屬於八識心王,心所法包含善心所、煩惱心所,但它不能單獨生起活動,一定要與八識心王相應,所以它離不開心王。依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,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種,包含善法十一種,煩惱法有貪瞋癡、我慢、疑、不正見等六種根本煩惱,及隨煩惱二十種,及其他心所法共有五十一種。此心王及心所法,皆屬於妄心,妄心是「本性空寂」,因為妄心是隨緣生滅,無有自性自體,故說妄心「本性空寂」。但眾生不了知,妄認妄心為真實有,故有種種造作而造業。以下佛以種種譬喻,說明妄心之作用相貌:
「心如幻法,由徧計生種種心想,受苦樂故」:這是總說妄心生起相貌。眾生不了依他如幻,心地依他因緣而生起之法,如幻術不真實,皆無自性,然眾生卻徧計執著因緣所生法為實法,而不知徧計本空,故起心想而造業,妄受種種苦樂果報。
「心如流水,念念生滅,於前後世,不暫住故」:妄心刹那生滅,如流水般暫不停留,故妄心是生滅心,有前後三世遷變不同。
「心如大風,一刹那間,歷方所故」:妄心如大風,一刹那間,即能想像十方之事。
「心如燈焰,眾緣和合而得生故」:妄心隨順逆境而生起貪瞋癡等心,故心是眾緣和合而生,無有自性,有如燈焰,由燈柱、燈芯、火焰等眾緣聚合而生成。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,故心之自性本空,心本無生。
「心如電光,須臾之頃,不久住故」:妄心如雷電之電光,刹那生滅,須臾不暫住。
「心如虛空,客塵煩惱所覆障故」:妄心本性空寂如虛空,但為種種妄想煩惱覆蔽,故不見妄心本空。
「心如猿猴,遊五欲樹,不暫住故」:妄心時時攀緣五欲塵境,起貪瞋癡,迷戀不停,有如猿猴攀於樹上,跳躍不止。
「心如畫師,能畫世間種種色故」:工畫師依其心而畫出種種畫像,妄心造種種業,而變現出世間不同果報色相,故心如畫師。
「心如童僕,為諸煩惱所策役故」:妄心起貪瞋癡諸煩惱,煩惱心即策動身口造作,故說心被煩惱所策役。
「心如怨家,能令自身受大苦故」:妄心迷惑無知,造諸惡業,受三惡道劇苦,故妄心如冤家仇人,使自身受大苦。
「心如塵埃,坌污自身,生雜穢故」:妄心起諸煩惱,造不淨惡業,故使自身墮三惡道不淨雜穢處。
「心如影像,於無常法執為常故」:心隨外境生種種影像,此影像刹那生滅是無常法,然妄心迷惑顛倒,認假為真,執以為常法,而起心追逐,故不免受無常敗壞。
「心如幻夢,於我法相,執為我故」:妄心如幻夢不實,於人無我、法無我中,幻現出我相法相,並執為實我實法,故起種種顛倒造作。
「心如青蠅,好穢惡故」:妄心如蒼蠅,愛好追逐穢惡之物,以為是美味之食,而不知清淨妙味。
「心如盜賊,竊功德故」:妄心迷惑造惡業時,則破壞已有之功德法財,故說妄心如盜賊。
「心如大鼓,起鬥戰故」:妄心作自他分別,常起紛爭,與他人爭鬥,有如敲起打戰之戰鼓。
「心如飛蛾,愛燈色故」:飛蛾以貪愛業力故,撲向燈火而自焚,妄心貪愛迷戀美色,亦如飛蛾之撲火,而喪失法身慧命。
「心如眾蜂,集蜜味故」:蜜蜂貪愛蜜味,採集追逐不捨,妄心貪愛美味,亦如蜜蜂之追求蜜味。
「心如醉象,耽牝(母象)觸故」:公象耽溺追逐母象,妄心如醉象,追逐接觸美色不捨。
以上佛以種種譬喻,說明妄心迷於六塵境界,造諸有漏業,故墮三惡道不淨處,受大劇苦。眾生當於此有所覺知警惕,常起觀心,不隨妄心轉,免受惡業牽引,墮惡道沈淪之苦。以下佛說明真心之體性相貌,令眾生修習得大安樂。
肆、真心之體性相貌:
這分為八段經文作說明:
第一段:「善男子,如是所說,心、心所法,無內無外,亦無中間,於諸法中,求不可得;去來現在,亦不可得;超越三世,非有非無。」
前面所說心王及心所法,在空間上,於內外中間諸處,找不到它的住處,因心法無相。而在時間上,過去心已滅,未來心未至,現在心刹那不住,三世心皆不可得,故說心法空,這即是真心之空寂相貌。真心如是空寂無相,故能超越三世之有相障礙;真心不可得,故不住有無二邊,若說是有,卻無形無相,不可捉摸;若說是無,卻靈明不昧,了了常知,有無量之妙用,故說遠離二邊,非有非無。
第二段:「常懷染著,從妄緣現,緣無自性,心性空故。」眾生心既然三世不可得,何以又會染著諸法呢?乃因眾生心常隨染淨因緣而起作用。心既然隨外境染淨、有無而緣生緣滅,若不隨境而離塵境則心體空寂,故說心性本空。
第三段:「如是空性,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,不一不異,非斷非常,本無生處,亦無滅處。」
以上是說:真心是性空,性空則本不生,不生故亦不滅,故說是寂滅一心。真心是性空無相,故不見有來去之相,若有來去相,來是生,去是滅,這是生滅妄心。真心不能說是定一,或是定異,隨緣而有無邊妙用,故說「不一」;雖隨緣而有種種差別作用,然體性是性空,故說「不異」。眾生生命如水流相續不斷,今生為人,來生或昇天,或墮三惡道,果報相續不斷,乃因心識相續不斷,並非人死如燈滅之斷見,故說「非斷」;眾生身心刹那生滅變異無常,老病死常相隨逐,故不是凡夫之常見,故說「非常」,如是離斷常二邊。真心不來不去,故無有生處,亦無有滅處。
第四段:「如是心等,不異無為;無為之體,不異心等;心法之體,本不可說;永離二相,不著二邊,如是悟者,名見真諦,悟真諦者,名為賢聖。」
以上所說真心,即是無為法,無為法者,非是因緣所造作之法,無能為之我,無所為之法,能所不二,我法二空,恆常寂靜。真心無相,故不可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說:「一切法從本以來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真如即是真心,是離言說名字相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佛為令眾生了知,方便巧說種種法,令眾生悟入此心。此真心非有非無,非一非異,非常非斷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故說永離二相,不著二邊,常行中道一心。若能如是了知,即是見真諦,名為賢聖。
第五段:「一切賢聖,性本空寂,無為法中,戒無持犯,亦無大小,無有心王及心所法,無苦無樂。」
一切賢聖,已悟空寂之本性,此空寂心,即是寂靜無為法,不住諸相,故無持戒相與犯戒相,也無大小差別相。無為法中,八識心王已轉為成所作智,妙觀察智,平等性智,大圓鏡智等四智菩提。心是般若智,故無苦受與樂受,唯有寂滅樂與聖道覺法樂。
第六段:「如是法界自性無垢,無上中下差別之相,何以故?是無為法,性平等故,如眾河水,流入海中,盡同一味,無別相故。」
法界即是真如,即是第一義空,法界本性無垢染,以性空故無上中下之差別相,何以故?因為第一義空無為法,性本平等,有如眾河水,流入大海中,皆同一鹹味,故法界中一切法皆是一相一味,無有差別,皆平等一味。
第七段:「此無垢性,非實非虛;此無垢性,是第一義,無盡滅相,體本不生。」
此無垢真如一心,不是凡夫有相可見之「實法」,亦不是二乘住於偏空之「虛法」,乃遠離「實與虛」之兩邊。又此無垢真如一心,是第一義空,性空中本來不生,本來不滅,故無生滅相。
第八段:「此無垢性,常住不變,最勝涅槃,我所淨故。此無垢性,遠離一切平不平等,體無異故。」
此無垢真如一心,常住無有生滅變異,遠離一切分段與變異生死,故是最殊勝之涅槃。《達摩悟性論》也說:「心無去來,即入涅槃,是知涅槃即是空心,諸佛入涅槃者,為在無妄想處。」此涅槃無有妄想垢染,心空無生滅,不來不去即入涅槃。涅槃具足「常樂我淨」四德,成就大自在我德,是無我之清淨處,故說「我所淨故」。又此無垢真如一心,是一切法之本體,故於一切法無有平等或不平等之分別,若有分別,則已非無垢性一心。
伍、心地法門結勸:
最後佛勸修心地觀法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。」佛又以偈頌讚歎觀心法門之殊勝:「我是無上調御師,轉正法輪周世界,化度無量諸眾生,當知由悟心地觀。一切有情聞此法,欣趣菩提得授記。一切有緣得記人,修此觀門當作佛。諸佛自受大法樂,住心地觀妙寶宮。受職菩薩悟無生,觀心地門徧法界。後身菩薩坐覺樹,入此觀行證菩提。此法能雨七聖財(信、戒、聞、慚、愧、捨、慧等七法,或謂信、精進、戒、慚愧、聞、捨、定慧等七法,是名七聖財),滿眾生願摩尼寶。此法名為佛本母,出生三世三佛身。若能觀心體性空,惑障不生便解脫。」
佛最後說,若修觀心法門純熟,悟此心地本空,清淨無一物,妄想不生則無惑染及業障,當下便解脫生死,當來得證菩提。此心地觀門如是殊勝,故有緣聞此心地觀法者,當心生歡喜,自修亦勸他人修,來生同證菩提道。
陸、禪宗之觀心法門:
一、《達摩破相論》:
「問曰: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,當修何法最為省要?答曰:唯觀心一法,總攝諸法,最為省要。問曰:何一法能攝諸法?答曰:心者萬法之根本,一切諸法唯心所生;若能了心,則萬法俱備,猶如大樹,所有枝條及諸花果,皆悉依根。若了心修道,則少力而易成;不了心而修,費功而無益。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,心外別求,終無是處。」以上說明心為萬法之根本,世出世間一切法皆由心所生,故欲求出世間聖道,觀心法門是為最根本修門。
又說:「問曰:云何觀心稱之為了?答:菩薩摩訶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。了見自心起用,有二種差別,云何為二?一者淨心,二者染心。此二種心法,淨心恆樂善因,染心常思惡業。若不受所染,則稱之為聖,遂能遠離諸苦,證涅槃樂。若墮染心,造業受其纏覆,則名之為凡,沈淪三界,受種種苦,何以故?由彼染心,障真如體故。十地經云:『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,猶如日輪,體明圓滿,廣大無邊,只為五陰重雲所覆,如瓶內燈光,不能顯現。』又涅槃經云: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無明覆故,不得解脫。』佛性者,即覺性也。但自覺覺他,覺知明了,則名解脫。故知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,因其覺根,遂能顯現諸功德樹,涅槃之果德,因此而成。如是觀心,可名為了。」
以上說明,修觀心法門,時時覺察自心,覺知五陰身心,如幻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,如是使自心常與淨心相應,不使煩惱染心纏覆自己真如本性,則自心之金剛佛性,漸能覺醒。此佛性即是眾生本有覺性亦即本覺,今修觀心法門,覺性顯發,淨心常相應,染心常降伏。如是常觀心地,即是始覺智,覺之又覺,淨之又淨,心與覺合,心與淨合,乃至始覺與本覺不二,成就究竟覺,涅槃果德現前,則觀心法門可謂修學圓滿成就,「如是觀心,可名為了。」
二、《傳心法要》:
「自達摩大師到中國,唯說一心,唯傳一法。」又說:「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不可將心更求於心,不如當下無心,決定知一切法,本無所有,亦無所得,無依無住,無能無所,不動妄念,便證菩提。」
以上說明,既然萬法皆由心生,故「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」,心法不二,故不用心外求法,當於自己心地用功,若能當下無心,一切放下,心體空寂,則一切法不論是順境之樂受,或逆境之苦受,皆隨之寂滅無有,自然一切法皆無所得,於無所得中,空性即現前。「無依無住」,真心非因緣所生法,無所依無所住,故自在無礙,無住則塵勞不能動其心,故心常寂靜,無能所二法分別,無我法二執,無自無他,唯是一心真如,即入菩提本覺。